唯亭街道是苏州工业园区的北部城市副中心和生态门户区,行政管辖面积95平方公里,包含36平方公里阳澄湖水面。总人口31万,其中户籍人口8万,外来人口23万。曾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江苏省园林小城镇、苏州市先锋镇、红旗街道”等荣誉称号,基层(社区)党建先锋单位累计已达10个,在全市街道中保持领先水平。
唯亭所在地,古属勾吴,吴王阖闾时期为吴郡之地,越灭吴,楚亡越,吴地归春申君辖。秦统一六国后设为吴县,由会稽郡所治。汉改称吴郡,隋唐称苏州,后称吴郡,唐玄宗时,吴郡下设长洲、昆山等七个县,此后长达一千多年里,唯亭属长洲县。清雍正二年(1724),长洲县北起阳澄湖,东南抵甪直、陈墓、周庄的区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特设元和县,此时起至民国元年(1912)的近190年里,唯亭属元和县。自民国起属吴县,直至1994年,划归苏州工业园区。
唯亭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雨水充沛,自古便是鱼米之乡。据《吴郡志》等古籍记载:吴王阖闾十年(前505),东夷侵袭吴境,阖闾率兵抵御,遂扎营建亭。今唯亭地区由此得名“夷亭”,吴地方言俗称为“唯亭”。唯亭上塘街东市,有一座创建于宋至和乙未年(1055),为纪念娄江治水工程竣工而建造的亭子,名“乙未亭”,故也有人认为域名由此而来。唯亭境内水系丰富,中部有以娄江为主、南接吴淞江、西连京杭大运河、东达长江口的巨大河网,在唯亭盛产的水产品(蟹、鱼、虾等)中,阳澄湖清水大闸蟹驰名中外。
唯亭历史悠久,曾存有很多富有文化韵味的古迹,草鞋山、重元寺(古时为吴中第一名刹)和阳澄湖是唯亭的三张文化名片,老镇现存乙未亭、仁寿桥和状元泾桥石条等三处遗存。唯亭自古崇文、文脉深厚,宋朝时期就流传“潮至唯亭出状元”的谶语,据《元和唯亭志》记载:明清两代,唯亭地区有进士29名、举人66名。明初文豪高启,被毛主席誉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与刘伯温齐名,隐居于青丘浦,开明朝一代文坛先河,其才情促进了唯亭崇文之潮。唯亭为“草鞋山文化”发祥地,位于阳澄湖南岸的草鞋山是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草鞋山遗址文化层堆积厚达11米,分十个文化层,包含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以及马桥文化等,确立了太湖平原古文化发展序列,被考古界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遗址中发现的水构建筑遗迹、炭化粳籼稻谷、炭化纺织品残片以及各文化层出土的制作精美的玉器、陶器等,是首次在史前墓葬中出土玉器。其中,这些随葬玉琮、玉璧比浙江良渚大墓出土的还要早整整十三年。
唯亭历来重视地方志编纂工作,早在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就有唯亭士人沈藻采私家编纂《元和唯亭志》。1998年,唯亭镇政府主持编修《唯亭镇志》,跨塘镇政府主持编修《跨塘镇志》。此次出版的《唯亭街道志》编纂工作始于2016年3月,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和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领导、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中心的大力指导下,唯亭街道编纂委员会和编纂组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兢兢业业打造精品良志。2020年该志书通过中国名镇志专家委员会验收。
《唯亭街道志》全书35.2万字,设“经济强镇”和“湖滨新城”两大核心栏目,真切地记录了唯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一个农村乡镇步入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展示出唯亭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轨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接下来,唯亭街道将充分运用好《唯亭街道志》,不断擦亮唯亭文化名片积极推动唯亭草鞋山文化和阳澄湖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激发地方志持久强劲的内生动力,推动唯亭街道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