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新常态下内江消费转型与经济发展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17-12-26 【字体: 来源:市统计局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年来,支撑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与市场环境发生明显改变,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内江2016GDP比上年同期增长7.8%,比2011年的15.3%下降7.5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以电子网络方式进行商品交换与行政作业的新商业业态,实现了无店铺经营,突破了传统的商业生产、批发与零售的流转程序与营销模式,真正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与零库存,有效的促进了消费对经济增长基础性作用。2016年,内江最终消费在GDP中的占比为55.8%,其中居民消费占比40.5%,高于2011年的53.5%36.7%,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实现了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为主向由内需特别是消费为主的重大转型。从经济运行轨迹看,消费结构升级必将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当前,内江消费结构升级主要突显在新兴消费领域的蓬勃兴起,新兴消费成为引领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助力。本文从需求侧的角度,剖析全市消费需求变化的特征, 并与全省和川南城市群比较分析,为供给侧下加快结构性改革, 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提供参考。

一、内江新消费转型的发展现状

(一)以“互联网+”为引领的新型消费模式蓬勃发展,网上零售高速增长

传统的消费业态主要是实体店铺,买卖双方运用现金面对面进行商品流通。在“互联网+”的带动作用下,居民生活方式由传统“提袋式消费”商业模式转向“体验式消费”模式。网上零售作为新兴的商业零售模式,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据商务部门统计,全市2016年网络交易额为418.35亿元,全省排名第3位,其中:网络零售额为33.77亿元,全省排名第7位。从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看,全市2016年网上商店实现零售额0.96亿元,增长88.1%。而传统的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分别仅增长10.4%10.3%18.7%。从重点企业看,内江市供销土特产有限公司网上零售增长4.4倍,内江全搜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增长87.8%,内江苏宁云商销售有限公司增长74.3%

(二)消费重点向服务性消费转移,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加快孕育

随着居民消费升级,消费结构开始向服务性消费倾斜。实体商业去“百货化”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百货业龙头企业纷纷向生活广场转型发展。于是,城市商业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以商业、娱乐、消费、商务、高端居住等设施于一体,业态多样化与消费享受化满足了广大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目前,全市有万达广场、华联购物中心、苏泸购物广场等3个城市商业综合体。2016年,营业面积达6.27万平方米,其中餐饮和服务业营业面积2.67万平方米,占42.6%,同比提高3.5百分点,呈现出实物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转移的趋势。全年实现商品销售2.54亿元,增长18.1%,吸收就业人员0.16万人,增长14.3%,全年总客流量超过939万人次,增长13%,在促进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分享经济蓬勃发展。分享经济是新常态下消费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全新模式,是互联网下的“新经济”“新商业”形态,有助于经济实现“动力转换”。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分享经济”首次被提出。分享经济是指资源所有者将自己闲置的资源拿出来,供需要的人有偿使用,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2015年,作为“分享经济元年”,内江分享经济市场规模实现2042万元,有超过100万人参与分享经济行为。 2016年,内江分享经济市场规模超过3000万元。

(三)消费产业智慧化发展,线上和线下关系由竞争走向合作

一些重要的电商节日如“双十一”除了继续成为各电商集中促销时段,也成为线下实体商家重要促销时段。O2O模式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相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推行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全面、及时的商家团购、折扣、免费信息,能够快捷筛选并体验商品或服务,形成了一种交互式消费化购物体验。2016年,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上网率和应用率达到100%90%,全市建成县(区)电商运营中心7个,镇村级电商服务站792个。从重点企业看,苏宁电器开设苏宁易购自营服务站,服务站内商品涵盖日用、百货、家电、食品、母婴美妆等,以二维码出样,供居民体验消费。通过与支付宝合作,线下商业加速进入信息化阶段,互联网成为实体商家转型的重要平台。

二、内江消费转型促进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GDP核算支出法角度看,最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总需求中,净出口所占份额较小;投资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比例不如消费需求大;消费增长较为平稳,且所占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计算结果表明,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1年的53.5%上升到201655.8%,期间虽有所波动,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1年的36.7%,上升到2016年的40.5%

消费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近年来,消费结构升级必将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尤其明显和突出。

(二)消费与经济增长发展趋势分析

消费对经济增长产生效应通常有一个滞后期,表现就是消费的增长必须优先于经济的增长。为了具体地分析全市消费对GDP增长贡献和二者的紧密联系,现利用弹性系数进行相关分析。弹性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的两个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的比率,是衡量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幅度对另一个经济变量增长幅度的依存关系。利用2011—2016年资料,建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GDP的弹性相关模型如下:

      LnY=2.59+0.17 LnX

      相关系数R=0.8855

其中, LnX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LnYGDP增速。

相关系数的数值范围,介于-1+1之间,r0.5以下为低度相关,0.5—0.8之间为显著相关,在0.8以上时为高度相关。证明得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与GDP增速呈高度相关关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相应带动GDP增长0.17个百分点。

(三)消费信贷市场发展助力内需释放,批零住餐税收占第三产业税收比重上升

随着电商消费信贷迅速崛起,2016年全市消费信贷市场继续快速发展,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新增40.81亿元,其中:短期消费贷款新增1.12亿元,同比增长10%;中长期消费贷款新增35.86亿元,增长21.3%。消费信贷市场电子化、便捷化发展必将助推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从产业税收占比看,2016年全市第三产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63.5%,其中: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的税收占第三产业税收比重由18.4%提高到19.2%,税收结构优化反映出经济结构调整态势良好。

三、内江消费经济与全省、川南城市群比较分析

通过内江与全省、川南城市群,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分析,内江差距明显。

(一)经济产业结构层次总体落后于全省和川南四市

2016年,内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5.8%,比全省高3.7个百分点,比川南四市高2.6个百分点。而一般经济发达和较发达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都较低。内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5.2%,比全省低20.2个百分点,比川南四市低3.3个百分点。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一般在65%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在50%以上,低收入国家只有30%左右,内江与发达和中等收入国家差距较大,仅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内江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59%,比全省高16.4个百分点,比川南四市高2.6个百分点,内江呈明显的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特征。

(二)消费率偏低,排位靠后

近年来,随着国家稳健的财政政策和扩内需政策的全面实施,我市消费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GDP增速,消费率(社消零总额与同期GDP的比率)由2011年的27.9%攀升到目前的35.5%。但与全省相比,差距明显。2016年,我市消费率比全省(47.4%)低11.9个百分点,居第18位;比川南四市(42.6%)低7.1个百分点,居川南四市末位;差距分别比2011年扩大了3.51.7个百分点。

三)新消费蓬勃发展,限上批零企业网上零售排全省前列

今年年初开始,省统计局开始公布全省各市州限上批零企业网上零售数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3月,全市网上零售快速发展,限上批零企业开展网上零售的企业24实现网上零售0.78亿元,同比增长300.8%总量排全省第5位增速排全省第4位其中,增速比全省(27.0%)273.8个百分点,比川南四市的平均水平(116.7%)184.1个百分点,增速排川南四市第2位,新消费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四、内江消费转型助力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增强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推进消费升级和增加有效供给,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目的就是生产的产品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近年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全省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开拓市场扩大四川产品销售的通知》、《四川省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实施方案》等文件。内江市人民政府制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实施意见》(内府发〔2015〕30号)、《关于促进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的实施意见》(内府发〔2016〕17号)和内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内江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八条措施》的通知(内府办发〔201754号),这些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会有效带动相关消费需求,同时,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与改善民生。

2、国民收入分配体系向居民倾斜。“十三五”规划增长理念,目标确定为“五有增长”,即有就业的增长、有声音的增长、有情的增长、有文化的增长、有未来的增长。在经济新常态下,伴随着国民收入分配体系向居民倾斜,伴随着一系列民生保障政策的稳步实施,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将有所提升,即期消费的欲望将有所增强,有助于消费发展进入快车道。

3、新型城镇化战略加速推进。人口由乡村向城镇集中,将大大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有利于加速新产品、新服务、新消费热点的成长。目前全市城镇化水平46.7%,还低于全国(57.4%)、全省(49.2%)平均水平。从人均GDP水平看,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内江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巨大空间。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全市消费能力必将有一个大的提升。

4、新兴消费蓬勃兴起有利于消费活力的增强。随着居民生活消费由以生存性消费为主导的传统日用型消费向以发展、享受性消费为主导的现代享用型消费转变,移动购物、O2O、分享经济、跨境电商等新兴消费蓬勃兴起。这些消费总量的增加和比重的上升,必将对扩大消费需求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二)不利因素

1、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消费趋于谨慎

消费市场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国内经济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与全国、全省一样,内江经济发展速度放慢,消费市场的发展也呈现稳中趋缓的态势。统计数据显示,内江GDP的增速从2011的15.3%回落到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2011-2016年从高速渐渐转向中低速,从2011年的20.4%回落到201612.7%,下降了7.7个百分点。从居民收入看,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由2011年的15.9%下降到2016年的8.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由2011年的12.4%下降到2016年的9.3%。截止2016年12月底从入库税金看,全市批发零售企业实现税收同比增长3.2%,但是住宿餐饮企业的税收同比下降34.8%。人民银行居民储蓄存款比年初增长11.8%,反映出当前经济回落环境下,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消费趋于谨慎。

2、消费供给侧能力不强,互联网+产业转型依然滞后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影响市场走势的因素也在发生变化,

过去影响市场的一些非理性因素在减弱,市场的内生机制作用在增加。但总的看,由于消费供给侧能力不强,内江消费品市场缺乏多元化支撑,对汽车和成品油类商品依赖度依然较高。在传统消费热点商品保持平稳的同时,新的消费热点还在培育中,养老消费、新能源消费、体育消费、文化教育消费等还尚未形成规模和影响。

另一方面,与需求侧的互联网+消费的融合相比,供给侧的互联网+产业的融合发展相对滞后。2016年,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销售的只有17户,应用电子商务企业占比仅为3.6%,滞后于消费模式的创新发展。

3、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成本费用过高,营业利润偏低

2016年,批发零售业的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2.8%,住宿餐饮业增长10%。随着各项成本尤其是营业成本的增加,导致企业经营状况不好,盈利空间不断减弱。调查显示,在成本费用发生变动的企业中,对于批发零售企业,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大费用上涨的因素占到37.5%,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因素占到31.6%,房租等因素占到10.4%,原材料价格因素占到9.5%,融资等其他因素占到11%。对于住宿餐饮企业,企业普遍认为原材料购进价格上升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原材料和用工成本两项占比达到75.6%,企业深感原材料价格和用工成本在不断上涨,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

    4、企业资金困难,小微企业成长缓慢

企业一方面面临资金紧张,另一方面却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目前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商品零售企业、家电经销企业、餐饮企业、建材及生产资料批发零售企业。目前,我市商贸企业融资主要方式是不动产和担保贷款两种,通过以上方式确实为部分资产状况较好的商贸企业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但对于那些资产状况较差的小微企业来说,融资非常困难。目前全市有86.8%的企业属于小微企业,这部分企业虽然是消费市场发展的主力军,却成长缓慢,缺乏品牌效应,长远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

五、内江消费转型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以创新为引领提升优势产业,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增强企业创新活力,有意识地通过不断技术创新扩大品牌效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本土知名品牌,发展优势名品,提高自主品牌知名度,鼓励发展高端产能,生产高质量消费品,满足消费对品质的需求。推进线上线下互动,激发实体商业活力。大力发展O2O对推进实体店转型、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服务“双创”有重要意义。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根据不同行业特点,结合产能过剩现状,去库存、降成本、提效益,提高行业竞争能力。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业集中度。

   (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消费环境,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优质服务

将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扩大消费机制的重要内容,借助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行为对微观市场和微观行为的不合理干预。强化政府引导和促进消费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消费环境,促进相关资源和信息的社会共享,及时向社会公布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消费政策,完善城乡商品信息服务系统,继续完善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在考核指标中,加大环境保护、居民收入增长、消费需求增加等居民福利指标的考核范围和权重。

(三)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加快产业融合跨界发展,推进转型升级丰富供给

重点推进信息消费、住房消费、绿色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健康养老家政等六大领域新兴消费。鼓励商业企业发展新型消费产品,开拓新型消费模式,以形成有效、持续的消费热点,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 模式,全面整合产业的上中下游和消费资源,谋求线上线下融合和跨界融合,打造满足消费升级的全渠道新模式。三是充分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资源,通过平台数据的收集、整理,为传统制造业产业提供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信息,从而实现更加有效的生产、经营,实现供需平衡的良性循环。 

(四)提高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意愿,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收入是消费增长的基础和保障。一是要提高城镇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民收入,包括:提高社会保障线水平,提高工资最低标准,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等。二是要提供公平、充分的工作机会。应以制造业和服务为主,发展各类培训机构,提高务工人员工作能力。同时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注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使人民群众依靠自身努力富起来。三是要促进不同性质、规模的企业和谐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发展小微企业,鼓励自主创业;改变部分行业的国有企业垄断局面,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协助私营企业做大做强,缓解就业压力。

(五)加强政策支持,完善配套设施体系,充分发展以城市商业综合体为代表的区域商业中心

在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大力发展的今天,传统商业受到较大冲击。城市商业综合体作为传统百货业向综合商业模式转变的新形态,是传统商业转型的希望所在,要加强对城市商业综合体的调研,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一是政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城市商业综合体周边交通配套设施建设。二是鼓励商业综合体引入高端消费概念。三是引导综合体由零售业等传统业态为主的模式向更综合、更多元的新兴业态转变,使城市商业综合体转化为一个集中众多市民休闲方式的超级综合性场所。